●特别提醒:未经医生许可请不要擅自照搬文章中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发布时间已经超过3-5年的文章可能已不代表目前最新的医学观点。
生命的度向与度量——幸福人生的几种测量(一)(2003-5-11)
一、寿命——活得长比什么都好
抛开纯粹基于个人价值观的生死问题和幸福观念,只说常态人生自然的生命理想,我想长命百岁该是人的最大愿望吧?在我们的文化里,长寿是人生诸福之一,而世界其它民族关于长生不老或曰长生不死的神话与梦想怕也是人类最初的普遍幻想了。十余年来的工作中,长寿者也是我最羡慕和好奇的对象。每当遇到有家人为90岁以上的老人来开药或要求出诊时,我总是要感兴趣地问其家人觉得老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如果老人亲自来诊,就更是要好奇地详细询问老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念,并很注意观察感受老人在交流接触中的性格特点与待人处事风格。我读到过的一些研究论文多则侧重于横断面的调查分析。这种基于现状的观察结论我觉得很局限和表面。长寿应该是一个人过去生活的积累结果。这些老人的生活历史跨度非常大,长寿的原因至少应该分成两个阶段来考察:一、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经历中可能为长寿打基础的因素是哪些?二、晚年后保证他们健康生活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新中国的历史决定了他们从小至中年都是历尝艰辛倍受苦难的生活史,不会有什么大鱼大肉的不良饮食内容(就算喜欢,又能吃多少?),而且可能都营养不足!因此,我倾向于他们体质的长寿基础在于辛勤劳动和奔波忙碌打下的骨骼强度和肌肉耐力水平——可以反证运动锻炼和从事体力劳动比单一强调补钙增更重要的道理(既增加骨密度比增加骨钙含量更关键)。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该是他们的性情与处世风格使他们面对人生诸境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状态与众不同吧?毕竟他们长寿的前提是早年要免于各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晚年起码要晚些受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等方面慢性病的摆布。从目前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来看,都需要一个好的免疫力状态和生理-心理应激机制。他们早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那个时代恐怕很难长期坚持一个自己的模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高可能是他们后来长寿的重要基础。在我的印象性总结中,长寿老人都有和善宽容、豁达乐观的性情,我想他们的防御方式、应付方式和应激模式可能比较好吧?近几年我曾有用应付方式问卷做心理调查的想法,无奈一年遇到不了一、二位寿星,好不容易遇到一位,但往往眼花耳背不识字。
寿星们晚年的生活,我的总结印象里是他们特别爱劳动,什么事都自己做;有非常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生活内容;生活比较平静自然和放松,心理和生活应激都比较少;对外界信息非常了解(家人评价为脑子好使得很!);饮食上都非随意不讲究而是有自己的习惯,但不是都具有我们认为的科学膳食特点,喜欢吃肉甚至每天抽烟、喝二锅头的也有((家人评价是胃口好着呢或能吃着呢!);再就是以大家庭形式一起生活且成员关系非常和睦
——用我们的文化标准来评价衡量就是晚辈普遍比较孝顺。当然,有不良嗜好者在90岁以后也吃喝抽不了多少了。有位90多岁的老太太临终时赶上我去出诊,得知其每天二两白酒,说不喝就没精神劲头。去世前一周拒绝进食惟不拒酒,瘦如骷髅,印象极深。我想长寿者老龄阶段的身体健康首先得益于一个很好的身体基础,属于这个阶段的长寿因素可能是符合其生理心理状况和需要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社会环境吧——这无疑与其既往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至于长寿基因,在他们身上无法做显著判断: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均寿命很短,父母多不长寿;兄弟姊妹也多,故有很小夭折的也有活80岁以上的。
我的结论是:
1、长寿要从中青年抓起(少不更事而老来显迟);
2、要抓就要两手抓起:身体健康抓运动(工作劳心不劳力,只有靠锻炼);心理健康抓宁静(心宁不躁,心静不乱,应激便少);
3、右手(运动)要硬 ,左手(心理)更要硬(体健未必心安,心静必定爱动)!(2003-05-11)
|